你的位置: 首页 > 最新资讯 >

(番外)+(全文)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(安西李琰)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笔趣阁(安西李琰)

2025-07-05 16:50    编辑:清旖
  • 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

    名字是《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》的是作家天地逆旅过客的作品,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,剧情简介如下:

    天地逆旅过客 状态:连载中 类型:穿越重生
    立即阅读

《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》 小说介绍

本书《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》的主角是【安西李琰】,属于穿越重生小说类型,出自作家“天地逆旅过客”之手,情节紧凑,引人入胜。本站TXT全本,欢迎阅读!本书共计17568字,更新日期为2025-07-05。在本网【chatgpt136.com】上目前完结。小说详情介绍:字!在“唐”字的右下方,用银线绣着一行小字:“安西新军”!这面旗帜,是这支杂牌军唯一的、也是最重要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图腾!李琰出现了。他没有乘坐亲王车驾,也没有穿华丽的朝服。他身披一副擦拭得锃亮的明光铠(王府旧藏),头戴凤翅盔,猩红的盔缨在寒风中飘动。腰悬御赐的仪刀,身姿挺拔如青松,一步步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。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五千张或熟悉、或陌生的面孔,扫过周围人山人海的长安百姓。喧嚣的人群...

《安西残阳:天可汗再临》 第2章 免费试读

**地点:大唐帝都·长安城·大明宫紫宸殿**

**时间:贞元二十年(公元804年)冬月初,数日后**

长安的初雪,细碎而冰冷,无声地覆盖着巍峨的宫阙飞檐,将这座当世最繁华的巨城装点得一片素白。然而,大明宫紫宸殿内,气氛却比殿外的风雪更加肃杀、凝滞。

新登基不久的皇帝李纯(唐宪宗),端坐在御座之上,年轻的面庞上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和深深的忧虑。龙袍下的身躯绷得笔直,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殿下分列两班的文武大臣。登基不过数月,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:藩镇桀骜,国库空虚,宦官掣肘,吐蕃在河西虎视眈眈,江淮的赋税也屡屡被截留。

殿内炭火烧得正旺,驱散了寒意,却驱不散那沉重的压抑感。宰相杜佑正躬身奏报着关中的雪灾和饥荒,请求开仓赈济,户部尚书则哭丧着脸,絮叨着国库如何捉襟见肘,连来年官员的俸禄都恐难凑齐。

就在这时,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,打破了殿内沉闷的奏对。一名风尘仆仆、面黄肌瘦、驿卒打扮的人,在两名金吾卫的搀扶下,几乎是跌撞着冲进大殿。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双手颤抖地高举着一个同样沾满泥污、磨损严重的小竹筒,嘶哑的声音带着哭腔,响彻大殿:

“八……八百里加急!安西……安西军报!龟兹……郭昕大都护……绝笔!”

“安西”二字,如同两颗巨石投入死水潭中,瞬间在紫宸殿内激起千层浪!

“安西?!”

“郭昕?他还活着?!”

“绝笔?!”

“四十年了!整整四十年杳无音讯啊!”

……

大臣们瞬间炸开了锅,惊愕、难以置信、疑惑、乃至一丝久违的激动,种种情绪交织在脸上。连御座上的皇帝李纯,也猛地挺直了身体,瞳孔骤然收缩,死死盯住那个小小的竹筒。四十年的隔绝!安西都护府,那几乎只存在于史书和老人模糊记忆中的名字,竟然再次以如此悲怆的方式,传回了长安!

侍立在皇帝身侧、权势熏天的大宦官吐突承璀,反应极快,立刻上前一步,尖声喝道:“肃静!”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,只剩下驿卒粗重的喘息和炭火爆裂的噼啪声。吐突承璀快步走下御阶,从驿卒颤抖的手中取过竹筒,仔细检查了封泥印信——那上面模糊却依稀可辨的,正是安西都护府和郭昕的印记!他心头也是一震,不敢怠慢,迅速用小刀剥开封蜡,取出里面那张薄薄的麻纸,只看了一眼,脸色便微微一变。

他转身,快步走回御阶,将那张承载着万里之外无尽血泪与绝望的绝笔,恭敬地呈送到皇帝李纯的面前。

李纯深吸一口气,接过麻纸。当那行力透纸背、悲凉入骨的炭笔字迹映入眼帘时,年轻皇帝的手,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。

> **“白发尽,孤城危。望长安,泪已干。唐旗在,魂不散。盼王师,慰忠肝。——郭昕绝笔”**

二十八个字,字字泣血!仿佛带着龟兹城头的风沙、白发老兵的呐喊、刀剑的锈蚀和绝望的冰冷,直刺入李纯的心底。他仿佛看到了那座被黑色潮水围困的孤城,看到了那些坚守了整整一生、至死方休的白发老兵!

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和巨大的愧疚感,瞬间攫住了这位新君。他猛地抬起头,目光如电,扫视着殿下那些刚刚还在为几石赈灾粮争吵不休的大臣们,声音因为极力压抑而显得有些沙哑,却蕴******般的怒意:

“诸卿!都看到了吗?!这就是朕的安西将士!这就是我大唐的忠魂!四十年!整整四十年!他们未曾见到朝廷一兵一卒,一粮一饷!他们在万里绝域,孤城悬外,面对豺狼环伺,未曾一日放下手中刀兵,未曾一日降下城头唐旗!直至白发苍苍,油尽灯枯!他们……还在盼着王师!还在等着朝廷……带他们回家!”

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众人的心上。一些老臣的眼眶已然湿润,面露羞愧。然而,现实的冰冷,很快压过了瞬间涌起的悲壮热血。

户部尚书第一个出列,声音带着哭腔:“陛下!臣……臣万死!然国库空虚,实如悬磬!今岁雪灾,流民遍地,江淮之赋又为强藩所阻,府库所存,尚不足支应关中赈灾及来岁春耕之需!万里远征安西,所需粮秣、军械、饷银、民夫……实乃天文之数!臣……臣万死不敢应承啊!”

兵部尚书也立刻跟上,忧心忡忡:“陛下,非是臣等无忠义之心!然河西走廊尽陷吐蕃之手已近二十年,道路断绝,关山险阻!纵有雄兵百万,如何飞渡?强行出兵,无异驱羊入虎口,徒耗国力,于安西危局无补!且国内藩镇……”他欲言又止,目光瞥向几位来自河朔藩镇的节度使留后(代表),意思不言自明。

殿内刚刚燃起的热血,迅速被“没钱”、“没路”、“藩镇不稳”这些冰冷现实的巨石压了下去。大臣们窃窃私语,摇头叹息者居多。出兵安西?那简直是痴人说梦!能保住眼下这半壁江山,已是万幸。

就在这沉闷压抑、悲愤与无奈交织的气氛几乎要将人窒息之时,一个清亮却带着明显不耐烦和怒意的声音,猛地从大殿角落传来:

“够了!”

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一位身着亲王常服、身姿挺拔如松的年轻***步走出班列。他约莫二十出头,面容俊朗,眉宇间带着一股与这金殿格格不入的锐气与桀骜,正是皇帝李纯的异母弟——夔王李琰!

李琰素来不喜文墨经义,专好舞枪弄棒,结交豪侠,在朝臣眼中是个不务正业的“纨绔王爷”,很不受待见,连皇帝也对他多有疏远。此刻,他脸上满是激愤,目光如炬,毫不畏惧地扫视着那些主张放弃安西的大臣,最后定格在御座之上。

“皇兄!”李琰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和深深的悲怆,“诸公口口声声没钱、没路、藩镇不稳!可曾想过,龟兹城头,那些为我们大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白发老兵?!郭帅‘白发尽,孤城危’!‘望长安,泪已干’!他们用一生在等!等到油尽灯枯,等到写下绝笔!难道我巍巍大唐,泱泱天朝,就只能坐视忠魂泣血,孤城沦丧?!就只能给他们一个‘***为力’的答复?!”

他越说越激动,猛地一指殿外长安城的方向,声音近乎嘶吼:

“看看这长安!看看这宫阙万间!看看这满朝朱紫!若无安西将士四十载浴血,若无万里边关烽燧长燃,何来这中原腹地的歌舞升平?!今日,朝廷若弃安西于不顾,寒的岂止是万里之外将士的心?寒的是天下所有忠义之士的肝胆!失的是我大唐立国的根本——信义!”

“诸公!”李琰环视全场,目光如刀锋般锐利,“你们怕花钱,怕死人,怕藩镇!可曾怕过,有朝一日,史笔如铁,会如何书写今日这紫宸殿上,面对白发忠魂绝笔呼号而无动于衷的君臣?!”

“你们……可曾怕过,百年之后,有何面目,去见太宗、高宗、玄宗皇帝?!有何面目,去见那些为开拓、守护这万里河山而埋骨黄沙的先烈英魂?!”

李琰的话,如同惊雷,炸响在寂静的大殿。他像一个闯入者,用最直接、最炽热、也最刺痛人心的方式,撕开了笼罩在“现实困难”下那层冰冷的遮羞布,将“忠义”与“耻辱”这两个沉甸甸的字眼,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!

皇帝李纯的脸色变得极其复杂,握着郭昕绝笔的手,指节捏得发白。他看着殿下这个一向让他头疼、觉得不成器的弟弟,此刻眼中燃烧着的,却是他在这满朝文武身上都难以看到的赤诚与血性!

吐突承璀等宦官和一些保守大臣的脸色则变得异常难看。李琰的话,太刺耳,太不留情面了!

“夔王殿下!”一位老臣忍不住出列反驳,“忠义之心,人皆有之!然治国非逞一时血气之勇!安西远隔万里,吐蕃势大……”

“够了!”李琰粗暴地打断他,猛地转身,面向御座,单膝跪地,抱拳拱手,动作干净利落,带着武将的决绝。他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盯着自己的皇兄,一字一句,掷地有声:

“皇兄!臣弟李琰,***!”

“朝廷若无力派遣王师,臣弟愿倾尽所有,自行筹措钱粮,招募义勇,西出长安,驰援安西!纵是千难万险,纵是身死道消,也要将朝廷未曾忘怀安西将士的心意带到!也要让龟兹城头,那些盼了一辈子的白发老兵,亲眼看看,来自长安的援兵!也要让那面飘了四十年的唐旗……永不落下!”

“请皇兄……恩准!”

话音落下,紫宸殿内,一片死寂。只有殿外呼啸的风雪声,似乎变得更加清晰。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御座上那位年轻皇帝的身上。

李纯看着跪在阶下、目光如火、姿态决然的弟弟,又低头看了看手中那张仿佛重逾千斤的绝笔麻纸。郭昕那“盼王师,慰忠肝”的泣血呼唤,与李琰那“纵是身死道消”的铿锵誓言,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。

他缓缓闭上眼,深吸了一口带着炭火气息的空气。再睁开时,眼底深处闪过一丝疲惫,一丝挣扎,最终化为一种复杂难明的决断。他缓缓开口,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:

“夔王李琰……”

“朕,准你所请。”

----------

编辑推荐

热门小说